已經有將近10年沒有來到台南安平附近了,本次藉由出差為由實真正遊玩之名,特別來到這裡再度感受一下這裡的人文、古蹟藉以陶冶心靈,特別介紹一直想要來的【安平樹屋】,每次都只是草草的經過,這次終於有機會能一睹其丰采。
安平樹屋的源由:
1858年,清廷與英、法、美、俄國簽訂天津條約,明述台灣開放通商口岸,1865年,安平開港,名為台灣關。1867年以後洋商陸續於安平設立德記、怡記、和記、東興等洋行,現平安樹屋一部為當時德記洋行倉庫,後方臨鹽水溪畔,即是昔日的港口。
1917年【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】於德記洋行設出張所,1919年【台灣鹽業株式會社】成立於安平,安順鹽田生產之鹽,以手撐船運載,沿鹽水溪經四草湖在安平樹屋後方上安堆置於此倉庫。
從砌牆古磚及門楣花崗石,窗框基石與木屋架構判定,推測最早應建於19世紀末及日治初期,現況規模為日本人增改建。
據台灣鹽業公司退休廠長張坤煌先生口述,1935於此上班當時,昌庫已有榕樹盤根,可見樹齡已近百年,老榕樹氣根自屋頂上垂下攀附生根,形成【樹以牆為幹、屋以葉為瓦】的特殊景觀,因此當地人稱之為【樹屋】
由於古蹟及特色地區的維護實質不易,所以收取一些些的門票及清潔費也是合理的,這裡的門票收費也不高,$50/人 除了可以見識到其特色的景觀,又可以走入時光隧道內,一探究當時的建築情懷。
進入收票門口後,進入眼簾的立刻是具有歷史的古倉庫,經過外牆重新粉刷後並且在牆面上,刷印出府城的特有石獅子,也正闡述著【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】。
旁邊立刻種植著菲律賓國寶樹:【印度紫檀】,也代表著樹屋內所有的老樹灌木,皆為十分珍貴的樹種。
旁邊的牆面上還特別的記載出【府城】荷蘭日大事記從2007年至2010年,記載著重開幕至今在這裡所辦的各項活動,也代表著經營這個樹屋的情懷記事,也盼將空白之處未來能夠不斷地填滿,將這個特別的地方能繼續的持續下去。
即將進入主要參觀路線的同時,眼簾上立刻出現了紅磚建築,這棟建築依據文獻也應該有將近百年歷史了,在準備進入前,將會發現後面的老榕樹長於其內,到底進入後能帶給我們甚麼更加驚奇的事物呢,真讓人期待。
進入後立刻呈現在眼前的是,好長好大好密好壯觀的樹鬚也代表著,經過歷史及歲月的洗禮,樹群們依然能屹立不搖的於此繼續共存。
由於不論樹齡或是屋齡都年事已高,在維護方面採取了些現代的鋼構來支撐,並且在這些鋼構上面還可以創造出不凡的觀景平台,讓遊客能更加的欣賞古樹屋的全貌。
漸漸上了平台後,更可以看見這棵老樹的面貌,就像是一個沉著的智者,一句一句地說著他曾經經歷過的故事,這些故事將留給所有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來細細的思念及回憶。
上了平台可以看見屋頂上樹群們的枝幹扶搖著屋頂而上,錯綜複雜中帶了些規律,就像是在生長的過程中,依然依附著屋頂,像是保護著這棟建築物是他們的終生使命一般。
盤著磚牆的枝幹,倚靠著爬行在古老的建築,經過歷史的痕跡仍然向上攀爬扎根,表現出無比的生命力,這場地心引力與生命力的戰爭將會無止無盡的持續至永遠。
看似主幹延伸成龍盤交錯的根,如同躺在屋內神經脈絡般的連結所有知識、力量、以及歷史的聯繫,也代表著向下扎根的力量將蔓延在這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。
走出了戶外的一角牆邊,仍然可以看到樹群生命力強盛的一面,更能夠了解大自然的生命力,是自然而呈現的,不是人力做為所能夠展現的神秘力量。
另一邊更有,當年洋行的辦公所在地,更顯示及想像出當年的在這裡人來人往,辛勤努力工作的情景。
更有一間乾淨具有日式特色的小花園小屋,非常顯眼的與旁邊的景色產生了突兀的感受,但是這份突兀並非不好,他是利用其不同區域的特色所搭建的,從最古老的倉庫、老樹、辦公室、一直到這裡,總有些到最後心曠神怡的感受。
樹群的盤旋交錯於具有文化背景歷史的洋行倉庫內,是非常特色,就像是進入了一場與老樹交織的心靈交流。來到這裡,要看您是用甚麼樣的心情來感受,也許有些陰森、也許有些恐怖、但是這場相互輝映的建築與樹的洗禮,是難得的小旅行。